返回目录?

讳莫如深的性感与风情,被忽略的“内衣”发展史

几千年中华文明发展至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早已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种习惯习俗早已定型,成为约定俗成的独特文化,绝大多数人只觉得应当如此,鲜有人会问为什么,以至于当我们回头观望历史时,窥见一些生活的细节和碎片时,难免会心生疑惑。


比如,中国人穿内衣的历史。


若要细究其渊源,则需要更认真的追溯和回望,在一些枝叶末节的片段中,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爬罗剔抉,或许能帮助我们驱散所有的迷惑,既而一片粲然。


和其他民族服饰不同,古代典籍对内衣的记述并不多,这并不奇怪,在传统的封建社会,含蓄的先祖受儒家文化影响颇深,对个人身体的态度往往讳莫如深,以至于编书立籍的古代学者难以将视线穿透重重华服装,直达那轻薄的遮体之物,区区“遮羞布”理应是这样的待遇。


而说起内衣的起源,或许自先祖开始会做衣服的时候,便已经有个别心思巧妙的人在粗硬的麻衣下穿上了稍微轻柔的“内衣”,又或许,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某人发现穿上一层贴身的薄衣会更舒服,从而奔走相告,随即流行开来。因此,内衣产生的具体时期和缘由,尚未可知。


而最早的记载,或许来自于《诗经》,也就是说在先秦时期,内衣应该就广泛存在,在当时被称作“泽”,“岂曰无衣,与子同泽”,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内衣可以和你共用。可见,“泽”是一种私密性较强的衣服,这与内衣几乎无异。


而在《左传》中,还会见到另一种与内衣差不多的衣服,称作衵衣,“衵服,谓日日近身衣也”,有关记载也很少,为数不多的记载中,它竟扮演着祸乱君臣伦纲的主角:


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通於夏姬,皆衷其衵服,以戏于朝。


这短短二十余字,在《东周列国志》中被详细铺述,也即是“陈灵公衵服戏朝”的典故,一件以内衣演变的小事,足以窥见陈灵公悲剧下场的原因所在。


说回内衣,“泽”和“衵服”虽然出现较早,但因为记载太少,其形制也不可考。


直至两汉期间,古史典籍开始多见内衣的记述,其称呼也有很多,常见的诸如“抱腹”、“心衣”、“汗衣”、“羞袒”等,在《释名·释衣服》中有所提到,“抱腹,上下有带,抱裹其腹上,无裆者也”、“心衣,抱腹而施钩肩,钩肩之间施一裆,以奄心也”、“汗衣,近身受汗垢之衣也,《诗》谓之泽,受汗泽也”、“或曰鄙袒,或曰羞袒,作之用六尺裁足覆胸背,言羞鄙于袒而衣此耳”。


从这些名字和描述来看,当时的内衣似乎是以实用为主,上下有带,缚其身起到稳固、保暖、遮羞、防汗的作用,通过杨子华的《北齐校书图》,可以看到当时内衣的形制。


魏晋时期,内衣有了一种更为形象的称呼,“两裆”“两当”,可以当做是“两挡”,一挡胸口,二挡后背,在《释名·释衣服》称,“裲裆,其一当胸,其一当背,因以名之也”,清代的王先谦在《释名疏正补》中对之有更详细的阐释,“案即唐宋时之半背,今俗谓之背心,当背当心,亦两当之义也”。


这种形制的出现,或许是与当时“两裆铠”的流行有关,而这种内衣,多用于妇女。而在当时,妇女为追求美丽,民间也曾掀起“内衣翻作外衣”的风潮,《晋书》中有记载:


惠帝“元康末,妇人出两裆,加乎交领之上,此内出外也。


如今现代女性“内衣外穿”便叫嚣着引领时尚,殊不知这种所谓的时尚潮流却是千年前的晋代妇女玩剩下的。


到了隋唐时期,内衣向更“开放”的方向发展,常见的是“宝袜”“诃子”,此时的“宝袜”不再被单纯当做遮体之物,而是成为了服饰装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的装扮往往可以让内衣得到展现,在众多文人笔下均有所体现,如锦袖淮南舞,宝袜楚宫腰”(隋炀帝《喜春游歌》),“倡家宝袜蛟龙帔,公子银鞍千万骑”(卢照邻《行路难》),“细风吹宝袜,轻露湿红纱”(谢偃《杂曲歌词·踏歌词》)等。


而相对“宝袜”,“诃子”则显得更加开放,在众多以唐代为背景的影视剧中,可以看到其形制,稍类似于“无肩带内衣”,当时妇女将裙腰上提高高束紧在胸部,肩部、上胸和后背裸露,外罩以轻薄透明罗纱,映着女性细腻洁白的肌肤,极具美感。这样的女性在唐诗中比比皆是,如“日高邻女笑相逢,慢束罗裙半露胸”,“漆点双眸鬓绕蝉,长留白雪占胸前”,她们风姿嫣然,曲线玲珑,坦然地展现着自己的美丽。


但“诃子”却并未得到发展和演变,反而极其短命,这是因为宋朝兴理学导致的,宋代文人将“诃子”与杨贵妃联系在一起,自然而然给其抹上了给其抹上了一层放荡污秽的色调,而宋人对唐代女子的穿衣装扮也极不欣赏,这种普遍心态决定了宋代内衣会向更含蓄的方向发展。


至宋及以后,内衣衍变为抹胸,“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是抹胸的基本形制,既美观又实用,更重要的是,这符合当时的价值观。


到了明朝,尤其是中后期,随着朱明王室对民间的控制渐渐削弱,社会的自由度得到提升,在服饰上也有所体现,内衣进而衍变成“主腰”,其款式形制更为复杂,往往辅以纽扣和腰带,这是出于明代女性对身体曲线美的追求,与当下的瘦身衣或塑体衣如出一辙。


明清时期,另一种内衣形制也极为流行,称作肚兜,从传世肚兜实物来看,明清肚兜的形制为菱形或椭圆形,上端系带,可以挂在颈部,两侧分别缝系一根带子,方便从背后系结,肚兜上可盖胸,下可护腹,但背部袒露。古人为求吉利,往往在贴身内衣上缝制各种吉祥图案,故清代肚兜上,多有莲花、牡丹、麒麟、鸳鸯、百子等图案。这种内衣款式更为自由,辅以不同的图案和颜色,可以做到男女老少皆可穿,甚至在布料图层中施以药膏,还会有养生的功效,曹庭栋《养生随笔》中有载:


腹为五脏之总,故腹本喜暖,老人下元虚弱,更宜加意暖之。办兜肚,将蕲艾捶软铺匀,蒙以丝绵,细针密行,勿令散乱成块,夜卧必需,居常亦不可轻脱。又有以姜桂及麝诸药装主,可治腹作冷痛。


而至近现代,不论男女内衣,皆开始注重身体曲线美,型男型女穿上紧身的内衣,充分展露凹凸有致、棱角分明的身体曲线,随着社会风气日渐开放,人们对内衣的需求更加丰富多样,不管是有衬托胸型的有骨内衣,或是更舒适无感的无骨内衣,亦或者是满足情欲需求的情趣内衣,内衣早已不再是一块“遮羞布”,而是成为了展现女性柔美和性感的一抹风情。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