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民国时期现代家居生活理想的建构

如果把目光回溯到约一百年前,20世纪二三十年代被普遍视为中国社会建筑行业早期现代化转型的重要发展期,集中出现了一批代表当时设计和营建技术先进水平的城市建筑。许多具有当时先进技术水平的城市建筑以及被赋予新颖功能的空间形态得以逐渐进入专业和公众的视野。从私塾到学校、客栈到饭店,从戏园到剧院、钱庄到银行,并不是简单的名称转换,而是借助营造技术的革命和对传统建筑空间的否定,转变了当时上海等一些沿海、沿江城市居民的日常居住、工作和生活方式。




图1 现代化的浴室(图片来源:慎昌洋行刊登于《中国建筑》1935年第3卷第3期的新产品广告)




住居环境建构中的现代意识




一百多年前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除了树立起民主与科学的观念,也达成了走向现代化的共识。整个社会建立起提倡现代意识、崇尚现代文明的目标导向。这一导向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林语堂先生有一篇著名的杂文《我怎样买牙刷》,叙述了自己从幼时到成年后对于刷牙和牙刷的认知历程和心理变化,以较为风趣的文字,记录了百年前的中产阶层在追求现代文明中体现出的一种焦虑:“······刷牙一事不仅关乎个人卫生与健康问题,更从根本上区分了‘现代’与‘传统’,‘进步’与‘落伍’。”




图2 上海比卡第公寓标准层(3—7 层)平面局部(图片来源:《建筑月刊》,1935年第3 卷第4期,第8页)




如果说建筑的卫生问题是关注技术和管理层面,那么在居家生活领域对于现代意识的推崇,则更倾向于通过价值观引导,推进社会的改良和变革。居室的布局、家具的款式、居家的用品、住宅的电气化以及对于装饰的审美情趣和家庭生活方式等诸多和现代化居住行为有关的内容,不仅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也为都市人群所身体力行。这与传统农业社会家族制度的瓦解和城市新式家庭的逐步兴盛也有着密切的关联。




图3 郑曼陀绘制的表现现代厨房中现代女性的月份牌(图片来源:《新美术》,2019第11期)




图1、图2、图3所反映出的当时公寓型居住模式下有着各种功能的空间和场景,这与当下商品房开发所设计的场景并没有表现出很大的代际跨度。




图4为留法回国创业的室内装饰从业者钟熀设计的现代家装设计作品(居中者为其夫人)。其中的墙面装饰甚至体现出了“立体派艺术”,以几何形体的运用为基础,重视点、线、角以及平行线的运用之美感。即使当时有一些采用中式样式进行内部装饰的住宅建筑出现,如由黄元吉建筑师设计的上海大德路何介春私宅、华信事务所设计的上海愚园路陈楚湘私宅(图5、图6)等,其建筑空间也多脱离了传统中式建筑对称的院落式布局形态。




图4 《良友》1930年第50期,第11页




图5 上海愚园路住宅一层客堂(图片来源:《中国建筑》,1937年第29期,第5页)




图6 上海愚园路住宅外观(图片来源:《中国建筑》,1937年第29期,第3页)




当时还有不少具有实用美术或装饰艺术留洋背景的工艺美术家,更多地通过媒体或书籍向民众进行室内装饰或家具设计的认知启蒙,并发表相应的研究成果。作为中国现代设计的先行者,堪称装饰艺术奠基人之一的张光宇先生,是1928年发行的《上海漫画》的主要编辑之一。利用这个平台,他专门开辟了“工艺美术之研究”栏目,编发了不少有关室内设计和现代家具的文章,其中就包括对钟熀的介绍。1932年,他以此专栏为基础,编写出版的《近代工艺美术》一书(图7),“结合中国当时的设计现状对现代欧洲的设计思潮和流派作了有针对性地介绍和分析······是中国设计先驱最早张大眼睛看世界设计的心得,是朴素却是本质的思考。”其中专门设“室内装饰”一章,介绍现代板材工艺和欧美的现代室内设计和家具。1933年,由史岩编著的《现代家庭装饰》一书(图7),堪称本土介绍现代室内装饰的第一部专业性科普读物。此书针对家庭装饰,率先提出装饰“乃是一种人的本能的冲动”,与人生有着重要的关系。书中指出家庭装饰是要根据各个房间的用途和性质施以特殊的装饰,并从色彩、材料、形式等多方面展开论述,内容涉及室内的采光、家具、布艺、灯光以及墙、顶、地的构造做法和设计原则。《现代家庭装饰》是一部体现现代室内设计理念的十分专业但又通俗的教材。




图7 《近代工艺美术》和《现代家庭装饰》两本书的封面




对精神需求的满足和思想文化的改造




无论是专业科普,还是商业广告和实践探索,都在潜移默化中将新式建筑视为一种具有进步意义的居住文化的改造和住居理想的建构。这种改造和建构不仅是积极的,也是多元的。在基本的现代营造技术的支撑下,满足了当时上海不同阶层的居住需求,也改变了他们对于现代城市住居环境的思想认知和目标取向。这其中既有消费主义兴起下的物质化满足,也有声、光、电世界下因感官刺激转化而来的精神愉悦。




知名建筑史论学者孙崇文曾著文指出:“如果一所建筑物的卫生设施完备周密,那么无疑的,居住在内的人们,对于他精神上的快感一定增加不少,而他的身体亦因而感受到健康的幸福生活。”1928年,钟熀(图8)从法国学成回国,是少数在《中国建筑》上发表文章的非专业建筑师。在《谈谈住的问题》一文中,他首先指出在1925年世界博览会期间,“各国人士无不竭其匠心和资力,来研究现代的建筑装饰······住的问题是民生四大需要之一,必须要悉心研究”。他还批判中国的建筑装饰自秦汉以来“只知仿模古化,毫无改进的思想”。对此,钟熀认为,好的建筑装饰可以让“一般社会人士目悦神怡,随时随地受到美得(的)感化,生活上也就得到适宜的安慰,那么,不但可以改造个人的思想、而且能够推进民族的文化、改善社会的现状······”




图8 钟熀及夫人合影(图片来源:《上海画报》,1930年9月15日,第626期,第2页)




也许现代人未必能够从上述这些较为宏大的文字中体会到精神满足的快感,那么,在著名的“上海小市民”张爱玲细腻的文笔之下,基于现代物质文明成果的公寓式家居生活场景如电影画面一般展现在我们面前:张爱玲的《公寓生活记趣》一文,便是以她当时居住在Eddington House(现常德公寓)点滴体验为背景所记录的生动景象,在当时严酷的乱世中,她依旧通过“素朴”的文字道出生活的意趣:公寓的热水管会“发脾气”,屋顶花园可以溜冰,喧闹的“市声”是悦耳的,开电梯的是个“缙绅气太重”的“有思想的人”,六楼公寓上的蚊子“会晕倒了罢”······从一座现代公寓中的日常中觅出对现代家居生活的真实恋慕和精神愉悦,甚至将公寓视为“最理想的逃世地方”。“凡事牵涉到快乐的授受上,就犯不着斤斤计较了······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文末的一小段话,甚至将现代居住环境中邻里关系的处事原则和人生感悟精辟地道出。




对比20世纪末开始住宅商品化以来中国现代家庭装饰全面发展的阶段,20世纪初期以上海为代表的现代理想家居生活的建构过程,不仅使城市的住居环境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也深刻影响了当时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甚至行为习惯。围绕吃喝拉撒睡的基本需求,21世纪的人类在营造居住环境内各种实体空间单元或基本要素方面,产生的变化并不比前两次工业革命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小。




本文节选自《中国艺术》2020年第6期


《民国知识分子和设计师现代家居生活理想的建构研究——以上海为例》


作者:陈冀峻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