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荤段子也能成为投资“金句”!人为什么喜欢讲荤段子?
网络 时间:2021-09-25
每当提到巴菲特,人们首先想起的总是他的那句“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 作为投资界的“股神”,你是不是在脑海中想象出一位严肃谨慎的巴菲特?但事实上,巴菲特还有幽默风趣、不拘荤素的一面。他曾在公开场合讲荤段子,不过你以为人家在开车,其实那是富含投资智慧的哲理。 巴菲特有一个很重要的投资风格,就是对看准的股票重仓买入,持仓不会太分散。他认为,不懂投资的人要分散投资,这是对无知的一种保护。但是像他这样会投资的股神,还是更擅长集中投资。因为市场上的好企业本来就不多。而且如果投资的企业太多,你就没法把它们一个个地研究透。 所以巴菲特说:“你要是后宫里有40个女人,你就永远不可能了解她们当中的任何一个人。” 1973年的时候,美国股市大牛市,资产价格飙升,像巴菲特这样保守的价值投资者就找不到可以下手的机会了。他伤心地感慨说:“我现在就像一个欲望过剩的人,到了荒岛上。” 等到第二年,也就是1974年,美国股市崩了,巴菲特高兴地说:“我现在就像一个欲望过剩的人,到了后宫里。” 关于“牛市”的理解,巴菲特说过一个比喻:“牛市就像make love,当你感到高潮快到的时候也就是快结束的时候。”比喻既贴切又深刻,不仅特别地让人脸红心跳,还能让人从中悟出股市的规律,对市场的狂热分子无异于当头棒喝。 2006年,巴菲特说,为了保持高回报率,自己得改变找项目的方法。对此他做了个比喻: 一个老人把老婆丢了,正到处找着呢,刚好碰到一个年轻人,也在找老婆。他就问年轻人:“你老婆长啥样儿?”年轻人说:“我老婆可真是个美人,金发碧眼,身材火爆,今天穿了一条白色的小短裙。对了,老先生,你太太呢?”老人回答他说:“别管她了,咱们一起找你老婆吧。” 巴菲特特别反对年轻人为了赚钱,或者为了让简历更漂亮,而找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他说:“就好像把你的性生活给省下来,留到晚年的时候再用。” 还有这句“当大潮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等等。 人类为什么喜欢讲荤段子? 看了巴老这些虎狼之词,你是不是露出会心一笑?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人们听到荤段子后会笑呢? 从很早以前,人们就已经开始分析,幽默是怎么产生的。换句话说,人们为什么会觉得好笑? 憨豆先生 最早的幽默理论是“优越理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认为,人们会对以前的自己自嘲,或者对别人的不幸幸灾乐祸,是因为他们从中找到了优越感。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对幽默理论的研究都不多,就是因为人们受到这个观念的影响,觉得幽默是消极的、愚昧的。 卓别林 到后来,18世纪的时候,有个叫罗伯特·斯宾塞的心理学家,又提出了一种新的幽默理论,“调剂理论”。也就是说,人们在感觉到压力的时候,经常会不由自主地笑出声来。 用心理学里面的术语来说,笑声就是你在这种压力面前的自我防御机制。 用这个理论来解释荤段子,很多人其实是不习惯在公开的场合讨论和性有关的问题的。所以,在听到别人讲荤段子的时候,人们心里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压力,笑一笑,就能调剂调剂这种压力。 金凯瑞 后来另一个心理学家,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把这个理论给完善了一下,提出了一种“释放理论”。他认为,笑声可以让人们自由地释放被压抑的神经能量。 荤段子为什么让人觉得好笑?为什么那么多人热衷于讲荤段子?其实就是性压抑的结果。性能量被压抑在体内,没地方去,而讲荤段子乐呵乐呵,就成了释放性能量的一种途径。 人们会觉得,荤段子属于开玩笑,是不算数的。借着开玩笑这个面具,人们就会去大胆地接触性的禁忌,来满足自己的性欲望。 除此以外,还有很多哲学家提出了所谓的“不一致理论”。比如康德认为,幽默就是“一种期望突然变成了虚无”。 如何理解?事情的走向和你心里预期的不一样,出现了不一致。像很多笑话就是谐音梗,或者一语双关。其实就是先给了听众一个预期,然后听众这么一琢磨,回过味来了,然后就会觉得很好笑。 比方说巴菲特的荤段子名言。你想象一下那个场景,记者来采访股神,问他对市场有什么看法,投资有什么心得。这时我们的心理预期是什么样的?赶快搬好小板凳,掏出笔记本,听股神给我们上一课。结果股神讲了个荤段子,是不是挺意外的?意外之余,就会觉得,股神这人没那么死板,还挺幽默的。 不过,用几句俏皮话来调节气氛、增加情趣,无可厚非。如果对着女性开车,严重的可就是性骚扰。 像林语堂先生说过,演讲应该像女孩子穿的迷你裙,越短越好。这种适度的幽默,效果就很好。可是这个玩笑不能出格,风趣不能下流。说话得含着点,分场合、分对象,这样才能雅俗共赏。 编辑|凉山 排版|凉山 路上读书:全球名校博士30分钟精读一本好书。 |